四万亿大关难破。
- 来源:全球风口
最近,美股市值排名第一的苹果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美东时间6月30日,苹果股价收盘上涨2.3%,市值达到3.05万亿美元,成为史上第一家收盘市值超过3万亿美元的公司,比市值第二的公司微软高出近5000亿美元。
众多媒体和分析师对苹果取得的成就交口称赞。有的说苹果“富可敌国”,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只有7个国家年度GDP数据高于苹果的市值;有的说苹果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庞大的用户基础,是安全的资产避风港。
也有很多人不满足于现状,更看好苹果的未来。花旗分析师Atif Malik认为苹果的利润率增长空间被低估,他预计未来12个月内仍可再上涨25%,并设定股价为240美元,届时市值将达到3.8万亿美元。
投资机构Wedbush Securities在一份报告中表示,苹果的市值有望在2025年达到4万亿美元。他们认为即将推出的iPhone 15将会带来一个“迷你超级周期”,因为大约25%的用户已经四年没有升级他们的iPhone了。
看起来,苹果未来突破4万亿似乎是大势所趋,但是,冷静做一些深入分析,你就会发现苹果的未来仍然暗藏隐忧,难以在一两年内上升到4万亿市值。
其实,这并不是苹果第一次登上3万亿市值的关口,上一次从3万亿跌破2万亿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2022年1月,苹果市值盘中短暂突破3万亿美元,收盘时有所回落。但好景不长,2023年1月,苹果公司市值跌破2万亿美元,一年时间市值蒸发1万亿美元,主要原因是全球消费电子需求疲软,外界担心iPhone销量不及预期。
现在需求疲软问题并未好转。据IDC统计,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历史峰值14.71亿台,之后整体下降,2022年降至12.1亿台。虽然苹果手机2022年出货量高达2.26亿台,但也下滑了4.0%。
出货量下滑,是因为手机换机周期的延长。以往换机周期为18个月,而根据统计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2022年智能手机换机周期长达43个月,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也就是说,如今用户换机意愿普遍不强,根源在于智能手机创新不足。
据《福布斯》网站的报道,iPhone15标准版看起来与iPhone 14 Pro差别不大,而iPhone 15 Pro有一些创新,但主要是A17芯片、更薄的边框、更新的配色和摄像头,以及用可定制操作按钮取代静音开关,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高的价格。不少网友并不买账,称苹果手机已经多年没创新,只能以换颜色吸引眼球。
在创新性被质疑的情况下,苹果通过对iPhone数字系列与Pro系列进行功能与外观的精准区分,让Pro系列销量远超数字系列,也就带来了更高的利润。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明智之举,因为苹果用户忠诚度较高,进入换机周期的老用户确实更倾向于购买新的iPhone产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涨价不可持续,并且与工业革命的底层逻辑背道而驰,工业革命倡导规模化生产与规模化消费,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是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就越物美价廉。
苹果公布的第2财季财报显示,iPhone收入占比54.1%,仍是最大收入来源。苹果需要用这一拳头产品来兑现品牌价值,而强如iPhone也难以改变行业销量下滑的大趋势,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各种策略提升价格,但过度提价也可能适得其反,给未来埋下隐患。
除此之外,也有很多分析师看好苹果的服务业务,Wedbush预计到2024财年,苹果服务业务的年度营收将达到约1000亿美元,但问题是,服务业务增速却在放缓,2020年增长率为27%,2022年下降至14%。
而苹果的其他收入来源如可穿戴设备、Mac、iPad等等均呈下滑趋势。
实际上,在截至2023年4月1日的季报中,苹果的营收、净利润已连续两个季度同比下滑,本财季分别同比下滑了2.5%和3.4%,无论是iPhone还是服务业务,都难掩增长乏力的困境。
苹果近期重大创新是头显设备Vision Pro,受到各大科技博主的广泛好评,也有可能引爆下一轮混合现实MR的革命。但问题是,英国《金融时报》7月3日报道,苹果将Vision Pro的产量预测从100万台缩减为40万台。
对于硬件产品来说,缩减产量预期实际上意味着降低针对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会导致短期内难以降低成本,这就会给Meta等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后者可能以高产量预期来降低新技术和零件的采购成本,进而与Vision Pro进行低价竞争。所以,因为定价过高,Vision Pro的未来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素,那些备受好评的创新也可能为友商做了嫁衣,混合现实的到来也会因此而延期。
当然,苹果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有着强大的品牌价值和生态系统,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在整体行业下行,尚未出现极具价值的新突破的情况下,可能难以在短期内冲上4万亿门槛。
(本文来源于公号全球风口,点此到达原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新经济沸点立场。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