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家的儿子不幸患上罕见病走了,他做错了什么?

希望世间的父母都去积极健全家庭的保障体系,让他们不要在余生活在“孩子没活够”的遗憾中。

文|新经济沸点 非攻

近期,微信公号《人物》推出一篇《城堡里的马原》,还原了作家马原的孩子马格如何被一再耽误治疗,于2022年6月1日去世的事。

马格是马原的小儿子,出生时,医生就诊断“心脏没愈合”;上了幼儿园,学校组织体检,马格被查出“心脏二尖瓣闭合不全”;2021年下半年,孩子12岁,妈妈小花终于带他去了上海医院,最终诊断出“马凡综合征”,为一种罕见病。

有一位作家父亲是幸运呢还是不幸?

得了这样的病,是孩子的不幸,也是家庭的不幸,然而,马格的父亲马原,从孩子出生起就没听从医生的建议,采取积极的医疗干预,反而结合自身的抗癌经验,用“自然主义”等方式养育孩子,妄想在他的方案中,孩子能够自愈。

有一位这样的作家父亲,马格在成长中得到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亲近大自然、丰富的阅读体验、单纯的人文环境,这些都是他的幸运,他的不幸也在于父亲。

尽管马原认为,他给了孩子短暂而完美的一生,然而,假如能早一些用医学手段干预孩子的病,说不定现在他们一家也不必沉浸在“想象他14岁的样子”,以及陷入“我的孩子没活够”的遗憾中。

那么,马凡综合征是什么(MFS)?该病由法国儿科医生Antoim Marfan于1986年命名。他描述了一名5岁的女孩,其上肢、下肢、手指和足趾都不成比例的长且细,肌肉发育很差,脊柱有侧弯,当时便建议定名为“细长指”。

医学领域最后将这种病总结为“遗传性的结缔组织疾病”,患病特征主要表现为四肢、手指、脚指细长不匀称,身高明显超出常人,《人物》的报道中,13岁的马格已经183以上。另外,MFS在人体的许多部位都有表现,尤其是在骨骼、韧带、眼睛、心血管、肺和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的覆膜),而且患者心血管系统异常,特别是合并的心脏瓣膜异常和主动脉瘤。

最终,马格还是遗憾地走了,他被作家父亲的极度自我扼杀,盲目迷信以至于错过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期,他的母亲也不曾有一点话语权去左右这位父亲,一个原本可以更美好的生命就这么戛然而止。

罕见病应该让更多人看见

马格确诊的罕见病,在国际上有一个定义标准:发病率为万分之一。尽管发病率低,罕见病的病种却非常多,目前全球统计有7000多种。在我国,受罕见病影响的人数也达到2000万,且80%的罕见病都为遗传性疾病,例如新经济沸点曾报道过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案例,成骨不全症(瓷娃娃、脆骨症)、神经母细胞瘤……这些公众闻所未闻的新鲜名词都属于罕见病。

马滔是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她长期关注中国的罕见病群体,在一份基于2000个罕见病病友的调研中发现,除了首年就能实现确诊的病友外,有60%的病友通过4.9年、辗转5个医院,才能最终确诊。

因此,“确诊难”是罕见病群体遇到的第一重鸿沟,不仅是罕见病的病人非常罕见,而且能识别罕见病的医生也很罕见。另外,即便确诊后,有95%的病友已经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只剩幸运的5%的病友才能最终得到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治疗药物,“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康复,却可以在终身用药的前提下,维持正常人的生活。”

例如,我国有一只由罕见病群体组成的乐队8722,其中一位主创珍妮就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幸运的是,她很早就确诊,当时医生告知她活不过4岁,到现在她已经20岁了。在之前很长的时间内,珍妮都没有用药机会,她只能躺在家里布置的一个无菌空间中,带着呼吸机,她最严重的时候,只有一个指头能动。

后来,SMA的药物出来了,年治疗费用却在百万,需要每年投入,终身用药。大约到了2021年的时候,国家把SMA纳入到医保目录,将药物费用从自费的70余万调整到每年3万。

珍妮是幸运的,现在可以与乐队出来演出,她外表看起来与常人无异,然而,对多数罕见病家庭而言,“终身用药”不失为一笔沉重的负担,好在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发布过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纳入了121种“常见”罕见病。

另外,目前全球针对罕见病的药物已经上市199种,我国也上市了103种,且有73个已经在国家基本医保目录里,覆盖31种罕见病。罕见病药物上市周期比较长,中日友好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的副主任医师熊英分析,“临床研究很难招募到病人,造成罕见病药物的研发成本、研发时间都很高,另外,一个药物要上市,需要经过几期临床研究,还有很多药从国外到国内都需要一定的审批周期。”

尽管我国已经有73种罕见病药物进了国家基本医保目录,然而,马滔在调研中发现,“没有被基本医保没有纳入的30种药物,都是年治疗费用在50万、60万以上的高值罕见病药品。”此外,针对16种完全没有纳入基本医保目录的药物和病种,它们总体的药物和费用情况,最便宜的药为一个口服药,46万。

“这是目前罕见病病友需要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和非常难的境遇”,马滔呼吁,罕见病需要被更多的人看见和关注,尤其是在治疗上,多方共付接下来一定会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围绕着包括基本医保、商业健康险和公益慈善、医疗救助,大家逐渐能够在整个罕见病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角色,以及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大黄蜂8号的尝试

大黄蜂8号是小雨伞保险联合北京人寿推出的一款“互联网少儿重疾保险”,重疾的定义中,罕见病是一个主要内容,其次便是儿童恶性肿瘤。

中日友好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的副主任医师熊英介绍,儿童肿瘤的生存数值非常高,达到80%的生存率,这在成人肿瘤中很少见。他分析,儿童肿瘤患者身体条件都很好,有耐受性等优点,所以一定要给儿童肿瘤患者以充分治疗的机会。

儿童肿瘤的常规定义是在14岁以下患者,全球新发的数据为25万,从2018年到2020年,我国统计出12万,意味着平均每年新增数在4万。熊英介绍,儿童肿瘤无法预防,“无论是遗传性的还是基因易感性、染色体这些情况,患儿已经出生之后,我们没有一个先天的办法让这个疾病不发生。”

无论多么不幸,如马滔呼吁的多方共付的机制能给患儿以更多的生存机会,除去医保、社会众筹这些手段外,商业保险也是一种补充,小雨伞保险便是在2016年发现了儿童重疾所面临的困境。

据小雨伞高级副总裁赵欢回忆,当时他们推出了一款叫“随e保”的成人重疾险,结果发现“妈妈给孩子投保”的现象:0—17岁的未成年人投保人68%是女性,被保险人76%是儿童。

随后,“随e保”推出少儿版,专注于少儿重疾,几经迭代,到了2020年的时候,小雨伞保险与北京人寿达成合作,已经到了推出“大黄蜂5号”产品,责任包括罕见病、特定疾病、重疾二次和癌症二次,形态趋于成熟,以保障终身为主。

此后,大黄蜂保险以半年为迭代速度,今年3月,升级为大黄蜂8号,形态包含有重疾、中症、少儿特疾和罕见病。

以罕见病为例,大黄蜂8号在全国121种罕见病目录中选了20种,其选择标准为,诊断比较明确的,治疗费用高,最低年治疗费从29万到250万。另外,重疾赔付后还能继续赔付,大黄蜂7号已经做到各一次赔付,到了8号,发展为“各三次”。

怎么去理解呢?普通重疾险赔付后,中症和轻症是被终止掉的,而大黄蜂8号重症赔付三次后,中症和轻症还可以各赔付三次。赵欢介绍,这么做也是针对少儿重症的保险困境,“如果少儿白血病患者的生存率是80%,未来30年,孩子可能都是癌症后状态,这样的孩子在其它平台是无法买商业重疾险的,也意味着保障不全。大黄蜂8号针对这些情况,最终达成了重疾、中症、轻症各三次的赔付。”

希望世间的父母都去积极健全家庭的保障体系,让他们不要在余生活在“孩子没活够”的遗憾中。

(更多大黄蜂8号内容请访问小雨伞保险官网。)

原创文章,作者:新经济沸点·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