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200亿美元收购Figma。
- 文:王煜全
- 来源:全球风口
9月15日,设计软件龙头企业Adobe宣布,以200亿美元收购一家初创企业Figma。在一年前,Figma的估值是100亿美元,今年直接翻了一倍。
不说别的,单看200亿美元的这个额度,也是轰动产业界的新闻了,Figma公司因此走到了聚光灯下。这将成为SaaS软件历史上最大的三笔收购之一,另外两笔分别是去年Salesforce277亿美元收购Slack,2016年微软260亿收购Linkedin。
在今年这样的大环境下还能拿到这么高估值,看来Figma这家公司还是有点儿东西的。
Figma是一家提供在线设计协作工具的企业。早在2012年,布朗大学计算机系的两名学生觉得Adobe的软件太难用了,明明可以在网页端解决的设计任务,为什么非要下载一个又笨重内存占用又大的软件呢?
于是他们创建了基于浏览器或者APP的设计界面,以云协作的方式,帮助全球各地的设计师实现互相协作。随着他们的产品广受设计圈的欢迎, 现在已经发展成一个有800人规模、年收入4亿美元的团队了。
其实,Figma就是云计算行业里最上层的应用部分,也就是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可以直观理解成一个无代码软件,用户可以直接拿过来使用。
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疑惑是,这种点点鼠标、拖拽一下就完成的设计软件,凭什么可以拿到200亿美元的估值呢?不过是一个平平无奇、没有太高技术门槛的软件,大厂抄袭应该很容易吧?
确实,做着类似协作软件的公司还有很多,就连Adobe自己也有功能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叫Adobe XD。但咨询公司Slintel通过调研统计全球五万多家公司后发现,有超过50%的公司都在使用Figma,而Adobe自家产品的市场只有四分之一。
这是因为Figma实在做得太好用了。跟Adobe最大的不同就是,Figma是完全基于云的,而Adobe XD还是一个占用不少本地内存的软件。正是因为这样的技术差异,Figma总是能够在听取设计师的意见后在第一时间快速迭代,而Adobe的总体评价是”产品缓慢,更新迟钝”,被不少设计师评论为笨拙的大象。
而且Figma进入得早,在七八年前开始就在云平台设计领域跑马圈地,做自己的设计师社区,收获了一帮忠实的用户。后来的跟随者虽然能够挤占一部分市场,但是Figma还是牢牢守住了自己的阵地。
Figma的优势还体现在灵活性和开放性上。它们是最积极的把人工智能引入到SaaS平台的公司之一。比如通过AI实现文字转图片,直接生成上百个设计创意供设计师挑选;设计师对颜色的选择和搭配很讲究,AI会自动分析并给出更符合人类审美的色彩等等。还有各种各样的AI玩法,有不少还是用户主动贡献的。
通过收购Figma,能够把Adobe的优势引入进来,比如图像、摄影、插图、视频等等,未来还打算把设计从平面扩展到3D虚拟世界,打造一个更全面的协作平台。
通过了解Figma,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三点启发:
第一,基于云原生的协作一定是未来。Figma的优势是降低了开发者门槛,在网页上就可以协作,而不是笨重的软件客户端。
低代码甚至零代码,降低创作者门槛是未来工具类产品的演变趋势。新的平台意味着新的机会,我们国内有着多年程序员工作经验的年轻人,只要不断学习,在新涌现的低代码平台上,要想搞出点儿云原生的应用,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
第二,市面上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做软件或者APP门槛低,会被别人抄袭或者替代。其实,只要用心深耕行业,真正优秀的应用还是会脱颖而出的,因为消费者都是用脚投票的。
在Figma断供大疆后,冒出一批国产创业企业,都声称自己做得跟Figma一样好,可以跟大疆合作。一方面,我们要认可中国开发者快速研发、抓住机会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向前多走一步,做出真正原创的产品,走向世界,而不是一味模仿。
一个值得效仿的例子就是出海的TikTok,这两年面对Facebook、Youtube的轮番打击,TikTok依然在短视频领域站住了阵脚。这或许是中国的IT人才出海做全球化布局的时候了。
第三,初创企业把产品做到极致,最后被大企业收购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以往很多大企业看见前沿领域出现了好公司,更常见的做法是利用自己雄厚的资源,以模仿手段把人家挤出市场。这种方式对整个产业生态的创新是一种破坏,而以双方都满意的价格完成收购其实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对Adobe来说,Figma的体量和功能都太小了,虽然颠覆不了自己,但毕竟用户需求摆在那儿,产品确实也更领先,收购对Adobe来说是能力的增强。这样也就实现了初创公司和大企业的双赢,还会促进整个产业生态的繁荣。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新经济沸点立场。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