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灵活就业”,我们遇到了最坏的年代

旅游业更是雪上加霜。

  • 来源:旅界

求职艰难

凌晨2点,杭州一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徐梦缘打着呵欠,点开了一家上市文旅企业官网,她熟练地找到“联系我们”下方的邮箱地址,投递出简历。

徐梦缘下周将领取毕业证书,她听同学说凌晨时段投简历,企业负责人能在第二天一早打开邮箱后第一时间看到,会增加一丝丝面试的机会。

过去几周,有些焦虑的徐梦缘以这种方式向300多家江浙旅游相关企业投递了简历,大多是凌晨时分,但这位22岁的女生每天清晨满怀期待地打开邮箱后,除了“收信回执”,她得到的回复寥寥。

反复尝试几个月后,徐梦缘现在乐意接受一份月薪人民币5000元、与专业不相干的销售工作,这低于杭州市去年年均7万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但能让她避免像其他同学一样毕业后“灵活就业”的境地。

不仅杭州,6月中旬,全国各地一大批旅游、酒店管理专业高校毕业生将面临多年来最严峻的就业形势,新冠疫情导致旅游经济丧失动能,而上海、北京两座一线城市的抗疫举措与居家办公缩减了企业招聘需求。

而往年,徐梦缘所在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会进入旅行社做导游或旅游计划调度工作。

今年盛景不再,在辅导员、老师们的连环催促下,徐梦缘班里超过一半同学都填写了灵活就业登记表,但实际就业率只是个位数。

专业对口的更是凤毛麟角,有的同学转行餐饮、娱乐类企业,有的去幼儿园当了老师,还有的去了物业管理公司,“灵活就业”成了尚未找到工作的同学们用来自嘲的“口头禅”。

据周三公布的官方数据,今年5月份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达到18.4%,不仅高于上年同期的13.8%,还创下自2018年政府开始发布该数据以来的年轻人失业率最高纪录。

美银证券经济学家在一份报告中估计,今年涌入劳动力市场的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创纪录的1070万,可能会使7月和8月的年轻人失业率达到23%,其中最不乐观的当属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

但根据网络数据,在很长一段时间旅游管理的招生规模仅次于会计、市场营销等管理类大热专业,40% 的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能达到 4 万左右。

不过,在当前的整体环境下,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在高校的处境却着实有些尴尬。

灵活就业

徐梦缘拿到了非对口专业的职位,但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灵活就业成了更多学校和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人尽皆知的“秘密”。

为了提高就业率,明知旅游、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难找工作,部分高校依然会绞尽脑汁让暂时为寻找到工作的应届生们去签署一份灵活就业表,同时对辅导员、老师们的“把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由于始终不同意签署灵活就业登记表,徐梦缘隔壁宿舍几位同学成了本专业出名的“杠精”。

徐梦缘称,该宿舍中的四位同学,一位决定参加公务员考试,另外三位准备回老家寻找工作机会。按照规定,她们应被归入“未就业”中的“不就业拟升学”与“待就业”,但只要签了灵活就业表,在学校统计就业率时就能从分母变为分子。

几位同学担心签署了灵活就业表会丧失应届生身份,而此类事情以前确实屡有发生,但学校辅导员的说法是“学校和大部分旅游企业、机构都有合作,签署之后才会优先推荐”。

同时,辅导员听说隔壁班有学生靠申请网店“成功就业”,于是让大家纷纷效仿。看几位同学依然不情愿,辅导员话锋一转,“如果不签,将来你们也只能好自为之了。”

怎么才算好自为之?

徐梦缘的几个同学各有各的担心。她们在网上搜索,发现询问“辅导员一直催签灵活就业协议怎么办”“签了灵活就业表会不会影响应届生身份”的学生不在少数。

在徐梦缘的描述中,对于不签协议的学生,学校会“威胁”不予答辩、不发毕业证、扣留档案、不配合提供公务员政审材料等等,各种“手段”层出不穷,甚至有辅导员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代为填写。

“大家听到一个年轻人说自己灵活就业,感觉就和待业、失业差不多,好像你这个人没有正当工作。”一位该校学生向旅界表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灵活就业等于临时工,没有社保,在就业市场上是会被看低的。”

学了四年旅游管理,毕业前被学校“灵活就业”,2022年,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群体中相当比例的灵活就业,其实是一种无奈的被动选择。

愤世嫉俗

高校的扩招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话题。

尤其是2020年以前,中国旅游业的繁荣,使得很多高校以为这个行业很有发展前途,于是纷纷开设旅游、酒店管理类专业,导致今天行业收缩期人才泛滥。

毕竟如果所有这些应届毕业生都有意在旅游、酒店类行业寻找择业机会,而且这些行业的职位空缺数也正好以合理速度增加,那么,受过良好教育的文旅行业年轻人队伍迅速壮大,对中国旅游业来说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消息。

但事实上,情况似乎恰恰相反:更多签署了灵活就业表的年轻人选择考公、考研、待业。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悲观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国内疫情防控政策有关的服务业和旅游企业招聘的整体低迷。

2022年中国旅游科学年会期间发布的《中国旅游人才发展报告(1949-2021)》的研究结论显示:近年来高校培养的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毕业生大多数都去了旅游以外的领域就业。

旅游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特别是创业创新人才则大多数来自其它专业,比如携程、去哪儿、马蜂窝、七天、途家的创始人多有计算机学科或者商科的背景,就连一度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在线旅行社也偏重于互联网专业,传统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反而受限。

例如,在疫情冲击之下,一些旅行社、酒店调整经营、开展副业,其中一项是做新媒体,这就对人才招聘提出了新要求。

一位广东头部旅行社负责人向旅界指出,“今年我们在抖音、快手上做一些短视频账号矩阵,通过流量——比如说接广告来盈利。等疫情过去了,这些号就可以推我们的线下旅游产品。所以,我们看重的是应聘者有没有‘网感’,以及能不能将‘网感’和旅游策划好好结合。”

热门职位不断减少,竞争却日趋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像“躺平”这样的网络流行语,以及一些在上海封城后流行起来的更消极词语,无不反映出现实困境,而不仅仅是年轻人的愤世嫉俗。

正如金融危机后,美国毕业生在事业发展、购房和组建家庭方面饱尝艰辛,就像他们一样,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毕业生受到的经济影响以及潜在的影响恐怕会长期持续。

“上辈子伤天害理,这辈子旅游管理,”徐梦缘把去年考下的导游证放进了办公室抽屉的最深处,“我们这届毕业生遭遇了最坏的年代。”(完)

(本文原创首发自微信公号旅界,点此到达原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新经济沸点立场。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