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快递被强制放在代收点”

第三方代收既然是趋势,为什么消费者还有这么多的抱怨?

文|新经济沸点

我所住的小区位于北京市东四环附近,最近一年多发生一个重要变化:四通一达的快递几乎不送货上门,转而习惯性地放在小区某物流代收点,代收点要求业主自己取货,引发了业主们的频繁抱怨。

这个代收点从2019起到今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上一任负责人之前为某通快递员,姑且称他为A,在接手这个投递点时,曾信心满满,想放手大干一场,但没过多久,却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代收点在起步阶段营收比较单一,靠快递寄放服务费2元/单,小区不是很大,有约千户家庭,如果一天按照5百个快递计算,日收入为1000元,月度可做到3万元的营收。

支出部分比较大。首先是房租,办公场地为一约40平米的地下室,月租4000左右;其次是A不愿意透露的代收点的加盟服务费,据公开资料,目前这个领域的加盟费从几千到5万不等,我小区这个品牌的代收点加盟费大概在2万;再次是给员工开工资,快递服务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A带着俩员工两班倒,工资以8千/人计算。

这些成本刨除后,利润就没剩多少,用A的话来说,就是赚个辛苦钱。

但最终有一个问题让A放弃这个代收点:由于无法再多雇人,导致送货上门环节缺失,很多业主纷纷投诉,而如果一次投诉成功,就会被代收点的运营平台罚款200,当投诉越来越多,剩余的微薄利润也变成负数。

A最后选择退出,现在又回到某通当快递员。

“我的快递被强制放在代收点”

快递代收点是“末端物流”的服务形态之一,当一个快递到达居民小区,还可暂时放在小卖部、智能快递等投放方式,末端物流之所以出现,是为了避免物流公司的二次投递,提升投妥率,此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过末端物流的第三方代收是大势所趋。

一方面是中国电商的发展让快递处理量剧增,尼尔森曾预测,2020年,我国的快递单量,能达到平均一天2亿单;另一方面是劳动力正在缺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我国年均减少155万劳动力供给,在这样的背景下,快递投递员的从业人员只减不增,以我国快递量从2011年到2020年增长了23倍,快递人员相应只增加了3倍,从100万涨到300万。

欧美日最先体会到劳动力红利的缺失对这个领域的影响,对于第三方代收布局较早。

美国以电商亚马逊为例,于2012年就提出the Hub计划,the Hub的运作方式是在杂货店、便利店等安装快递柜,亚马逊还与全美最大的房地产商合作,与物业公司签署协议,计划在他们管理的建筑内安装至少850000组快递柜,与此同时,亚马逊的快递柜兼容主流物流企业Fedex、UPS以及美国邮政的包裹。

日本现在有99%的新建筑旁都会有一个物流柜,为物流公司自建、政府安装,出发点既惠民,又提升投妥率。在欧洲,德国的DHL,于2019年宣布计划建立3000个快递柜站点,满足电商包裹的投递需求,并计划在德国运作成功后再复制到其他国家。

第三方代收既然是趋势,为什么消费者还有这么多的抱怨?

那是因为目前许多快递公司只是单方面地解决了自己的投妥率,却以牺牲用户意愿为基础,这些快递公司甚至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将快递打包放在代收点,而对个性化的需求选择性“看不见”。

“我的快递被强制放在代收点”
“我的快递被强制放在代收点”

另外还存在一种服务效应:“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可以说,我国消费者的起点较高,之前的十来年,一直享受着点到点的投递服务,当末端物流产生了供需错配,才会有第三方代收点的解决方案,这本可以视为历史的进步,却不想引发了更多新矛盾,如消费者的快递如果存在大件、一次性投递件数过多、且自己之前有明确要约的情况下,快递公司应对“最后一米上门”有所作为,而不应该“甩锅”给艰难生存的代收点。

据了解,目前的快递公司,除中国邮政、京东物流和顺丰还在坚持最后一米投递,四通一达基本上选择了代收方式,其做法尚需规范,有消费者透露,在电商平台上选择“送货上门”后,还存在违背其意愿,直接放到投递点、快递柜的情况。

“我的快递被强制放在代收点”

这些违规行为并非“无法可依”,早在2019年8月,国家邮政总局就发布过《快递末端服务违规收费清理整顿工作方案》,第一条便是“未经收件人同意,快件放置到乡镇网点或其他代收点, 不按约定名址投递到人。”各地在落实这个方案的时候,都公布了举报电话。

地方也有更为切实的措施,来监督规范物流公司的行为,今年9月29日,浙江省就通过《浙江省快递业促进条例》,规定快递运单注明上门投递的,快递就不得放到代收点;未注明的要先询问收件人意见;未经同意放到代收点的,收件人有权利要求重新投递;如果快递员不按要求投递还可能被处以最高2000元的罚款。

江浙沪包邮区的地方性法规应该具备示范效应,但重罚毕竟只是外部压力,根源还在于物流公司应把消费者体验放在投妥率之前,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服务质量。

(本文由新经济沸点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原创文章,作者:新经济沸点·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