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镜子8000多块钱,你会买吗?

真需求还是智商税?

文 | 张桓

如果告诉你,一面镜子3000-8000多块钱,有人会买吗?

你会说:绝对没有,傻子才去买。

但如果这是一面让你变美的魔镜,你还能保证没人下单吗?

但凡能让人变美,似乎价位就显得合理化了。

国内有一个健身镜新品牌Fiture,推出一款健身镜,这款镜子接通电源后,会出现一个健身教练在教你如何锻炼,镜身摄像头还能通过AI判断你的动作是否标准。

据说镜面还有提供一系列录播或者直播的健身课程(相关课程是卖点),在新品首发的当天,包括天猫为主的全渠道卖出了3000多台,算下来GMV已经将近千万。

一面镜子8000多块钱,你会买吗?

很多人在问这是不是智商税?不能一概而论,毕竟有需求就有市场。

对于想学习健身的人来说,还真不是,尤其新手,它是真真切切能给你带来健身效果的镜子。

而对于找理由不想锻炼的人来说,他会想:

“你这镜子决定不了我的行为,能舒舒服服躺着,我干嘛要跟自己过不去,尽管买回来,也是属于闲置品,跟买跑步机回家挂衣服是一个道理。”

所以这个健身产品是不是智商税,其实是消费人群问题,并不能证明它的存在是伪需求,但是抛开所购买的消费群体与镜子本身,我更对产品背后的理念感兴趣。

大家发现没有,镜子本身是不具备运动属性的,它只是内容的载体,就显得产品很有创意,我也相信很多资本会把目光对准这,特别是当下疫情正变成常态化:

  • 线下健身门店发展不稳定;
  • 想办卡买课又担心教练跑路;
  • 想买健身器材回家又觉得碍地方。
  • 包括“鼓励全民健身”的普及会重新塑造健身镜在消费者心中的价值。

所以我一直认为,做营销,卖的从来不是产品,而“需求”。镜子只是它的载体,如果你一直认为客户买的只是你的产品,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一件产品是否好销售,不仅仅是由品质决定,而是你给产品设计的理念是否与客户的需求相符合,比如说:

  • 你的空调冬天不能制热,就会大打折扣;
  • 你的风扇只有一个风力,解决不了大众需求;
  • 你的冰箱不会自动断电,顾客就会考虑太费电。

很多人只是在努力去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却忽略了将产品的价值最大化地呈现在客户面前,你看海底捞卖的是产品吗?它卖的是一系列服务。

包括这个健身镜,它卖的也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只能变美的解决方案,同时,它积累了很多用户数据和内容资产。

比如说有了这些东西后就可以搭建一个线上社交场,这些教练会和消费者密切沟通,建立情感链接,也是一个变相积累粉丝、孵化网红的过程。

大家琢磨琢磨,反过来这样想,客户不需要药品,他们需要的是健康,女人不需要化妆品,她们需要的是变美变年轻。有些人想要尊贵,那什么首饰、什么衣服能彰显她的气质,就是她们所需要的。

比方说苹果手机卖的是人性化,小米手机卖的是极致性价比,谁会说自己手机的品质好?质量是手机的基本条件而已。

比如做餐饮和食品,你说你好吃就和卖手机说自己品质好一样无效。

所以最可怕的是你做出来的产品没有差异化、没有满足本质需求、没有理念,只有产品品质。

产品品质是你自己认同的,而产品的价值是客户认同的;产品品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产品价值是无形存在的;甚至说产品品质是质量决定的,而产品价值是根据所处的时机以及市场环境所决定的,市场因素不能忽视,市场不断变化,经营方式也不断在升级。

现在看似做健身镜的品牌一个手掌就能数过来,但现在很多工厂都在布局以及生产了,所以无论是是销售人员还是产品设计者,你都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产品代表什么、满足什么需求才行。

是高贵时尚、健康安全、年轻漂亮,还是智能教练?如果你的产品没有差异化的信仰和理念,那很容易同质化,陷入价格战。

(本文作者张桓,原文原创首发自公号张桓的投资笔记,点此到达原文

原创文章,作者:天骄,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