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战略选择,三次战略失误。
- 来源:科学方程式
近期,多家媒体报道了高通有意收购英特尔,瞬间引发舆论热议。如果收购得以实现,这将成为史上最大科技并购案之一,并使高通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横跨移动端、PC端、服务器、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的芯片巨头。
英特尔无疑是半导体行业的传奇,其创新引领了PC电脑的传统计算时代。但时过境迁,这个称霸行业40多年的芯片巨头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掉队。究其原因,英特尔之所以走到今天的境地,不仅仅是因为高通、英伟达、三星、AMD等竞争对手的多方围剿,更源于其在三个关键领域的战略失误。
三次战略选择,三次战略失误
时间回溯到2005年,英特尔拿到了苹果Mac处理器的订单。然而在2006年,时任CEO的保罗·欧德宁拒绝了为乔布斯研发的第一代iPhone提供芯片的邀请,英特尔管理层认为乔布斯的新手机商业前景堪忧,而非工程师出身的欧德宁决定继续专注于PC和服务器市场的核心业务。这一错误判断让英特尔错失了智能手机崛起的机遇。
最终苹果选择了三星和台积电作为芯片供应商,iPhone发布后迅速主导了全球消费电子市场,推动了移动芯片行业的快速增长。英特尔不仅失去了大量市场份额,还因此在智能手机市场中脱节十多年。
其次,英特尔曾依靠摩尔定律和X86架构推动了全球芯片产业的发展,凭借与微软的深度合作一度主导了全球芯片市场。然而,在技术创新上,英特尔在10nm,7nm,乃至3nm制程工艺方面连续多年遭遇技术瓶颈,从而让越来越多的用户对英特尔的前景信心不足。
英特尔原计划在2016年大规模量产10nm芯片,由于良率问题不断推迟,直到2019年才实现量产,而7nm芯片更是直至2022年才推出。与之对应,2019年AMD就通过采用台积电的7nm工艺,推出了性能和能效俱佳的处理器。而台积电的3nm芯片更是在2024年下半年全面量产。这些错失,让英特尔在桌面和服务器市场的份额被大步蚕食。
最后,英特尔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进展缓慢,成为其“最新”的重大战略失误。随着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广泛应用,英伟达、AMD以及谷歌迅速推出高性能的GPU和TPU,抢占了AI训练与推理市场的主导地位。英特尔于2016年收购AI芯片公司Nervana,然而其产品在技术和性能上均落后于英伟达,未能实现商业化并于2020年停产。英特尔转而收购Habana Labs专注于Gaudi芯片。这种战略上的反复导致英特尔错失AI芯片市场的关键机会。
18A工艺节点能否成为全村的希望?
自从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2021年提出IDM 2.0战略后,为了应对在AI芯片领域的竞争,英特尔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战略转型,包括投资新技术、收购AI芯片公司以及调整产品路线图,目标是重夺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其中,18A工艺节点被视为英特尔未来发展的救命稻草。技术上,18A制程节点引入了两项核心创新,RibbonFET(全环绕栅极的晶体管架构)和PowerVia(背面供电方式):通过严格控制沟道中的电流,RibbonFET技术实现了进一步微缩晶体管尺寸并减少了漏电现象。而PowerVia技术则将电源线移动到晶圆背面,优化了信号路由并降低了电阻,从而提高了能效。
这两项技术除了减少功耗,还能显著提升性能,从而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此外,为了支持其IDM 2.0战略,英特尔还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晶圆厂建设和扩展计划。这些新工厂分别位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和俄亥俄州,同时在欧洲也加强了生产设施的布局来增加产能、改善供应链,也将给18A制程工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当然,尽管英特尔正在全力押宝18A节点,并已与亚马逊云计算部门AWS等企业达成合作,力求在2025年前重回技术领先地位,但仅仅从此次收购传言就可以看出,留给英特尔的时间不多了。
重生或落幕?
英特尔对未来的判断失误,导致其错失了移动互联网和生成式AI等新兴领域的机遇。当前,英特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因此必须迅速实现技术突破,以巩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重塑其传奇地位。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高通希望通过收购实现“蛇吞象”战略,还是国际风投公司阿波罗(Apollo)对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的计划,都显示出市场对英特尔的关注与期待。英特尔能否绝地重生,迎来新一轮的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转载自公号:科学方程式,点击此处到达原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新经济沸点立场。新经济沸点优质内容同步到虎嗅、钛媒体、36KR、21财经、亿邦动力、创业邦、和讯网、新浪看点、微博、搜狐、网易、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等平台。